Type a search term to find related articles by LIMS subject matter experts gathered from the most trusted and dynamic collaboration tools in the laboratory informatics industry.
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prolonged sunspot minimum)大約是從1645年至1715年,當時的觀測者注意到太陽黑子非常罕見。太陽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1851-1928)在研究那段時期的記錄資料時,發現這段期間的太陽黑子非常稀少,因此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一段時期。以蒙德極小期內一段30年時間為例,天文學家只觀察到約50個太陽黑子,而相對於在平常的相同時段,可以觀察到40,000-50,000顆太陽黑子。
蒙德極小期出現在1645年至1715年,相較於正常可以觀測到40,000-50,000顆太陽黑子,只觀察到50顆左右的太陽黑子。在1610年到1681年間,每10年內觀察到的太陽黑子數目如下:
十年期間 | 太陽黑子 |
---|---|
1610 | 9 |
1620 | 6 |
1630 | 9 |
1640 | 2 |
1650 | 3 |
1660 | 1 |
1670 | 0 |
1680 | 1 |
在蒙德極小期的時段內,仍然有足夠多的黑子被看見,讓我們能從外推測11年週期的極大期分別是1674年、1684年、1695年1705年和1716年。
太陽黑子的活動集中在太陽的南半球,只有最後一個週期才有黑子出現在太陽的北半球。
依據史波勒定律,當週期開始時的太陽黑子會出現在較高的緯度;在極大期時太陽黑子的平均緯度是15°,然後平均值會繼續向低緯度移動至大約7°的位置。之後老週期的黑子開始消散,而新週期的黑子在高緯度區域開始出現。
這些能夠看見的太陽黑子受到太陽自轉的影響,在不同的緯度有各自的轉速:
太陽 緯度 |
自轉週期 (天) |
---|---|
0° | 24.7 |
35° | 26.7 |
40° | 28.0 |
75° | 33.0 |
因為太陽的赤道(緯度0°)與黃道有7°的傾斜,所以觀測上的可見性會受到在黃道上位置的影響。
蒙德極小期與小冰期的中間 - 最冷的一段時間 - 吻合,使當時的歐洲和北美洲,或許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都處於嚴寒的冬季。黑子活動量的降低和寒冷的冬天之間是否有關聯,仍是持續受到爭辯的題目(參見全球暖化)。
在蒙德極小期中減弱的太陽活動對抵達地球的宇宙射線也有影響。在人工製品考古學中使用的碳定年法就必須考慮碳-14在數量變化上的結果。
太陽的活動也影響到鈹-10的產生以及宇宙性同位素,對它們的研究可以作為太陽活動的替代者。
歷史上其他的太陽黑子極小期也直接或間接的從冰核或年輪的碳-14分析中被發現,這些週期有史波勒極小期(1450-1540)和少被提及的道爾頓極小期(1790–1820)。看起來在過去的8,000年中有18個這樣的極小期,研究顯示太陽在這段期間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極小期的狀態下。
一篇最近發表的論文,基於對佛蘭斯帝德繪圖的分析,認為在極度小的蒙德極小期(1666-1700)時太陽的自轉速率曾減慢[1]。
在蒙德極小期極光依然如常的被觀測到,詳細的分析已被Wilfried Schröder和J. P. Legrand等人發表(1992年)[2][3]。
以蒙德極小期為基礎的論文(Eddy, Legrand, Gleissberg, Schröder, Landsberg et al.)已經在Wilfried Schröder(Ed)發行,標題為Case studies on the Spörer, Maunder and Dalton Minim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