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Base Wiki

Search for LIMS content across all our Wiki Knowledge Bases.

Type a search term to find related articles by LIMS subject matter experts gathered from the most trusted and dynamic collaboration tools in the laboratory informatics industry.

添加链接

,中國古代中原人對其以東的東方部落的稱呼,最早可見於商代甲骨文與金文記錄中。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後世中國的「蠻夷」等詞,在上古時代並沒有貶義,像神話中射下太陽的后羿一方面是文化英雄,另外一方面也是干擾夏政的夷人。

意涵

許倬雲認為上古時蛮可化华,华亦可变蛮,因而夷狄和華夏并非完全對立而是有相互轉化的過程。[1]

在古代並沒有野蠻的貶義,還是意指「仁者」,如孔子曾抱怨若中國不能待還不如去夷人的地方,因此許倬雲推測「在廟底溝二期文化時,位於今日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居民,也許真的會羨慕山東地區的富庶生活與高文化水平」。[2]

周秦時期

由於周朝的封國制度其實是分封在各交通及戰略要地的城堡,而國則是指城圍護的駐防基地,周王室的號令只達城邑的“國”而城外即是鄉野,許倬雲主張國人(君子)与“野人”的差別是华夏与夷狄的区分,并無“君子”优于野人的文化意義。[3]

許倬雲認為,“楚秦吴越”是周人之“他者”。[1]

漢朝時期

“夷”開始用來指代三韓、倭、沃沮等非漢族群。

參見

來源

  1. ^ 1.0 1.1 肖春平. 许倬云:“中国”的身份危机与历史解题. 共识网. 2010-09-21 [201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5). 
  2. ^ 見p.31,許倬雲. 我者與他者: 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12-10-26]. ISBN 978-962-996-41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31). 
  3. ^ 許倬雲. “中国”概念与其经济接口. 网易历史. 2009 [201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