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Base Wiki

Search for LIMS content across all our Wiki Knowledge Bases.

Type a search term to find related articles by LIMS subject matter experts gathered from the most trusted and dynamic collaboration tools in the laboratory informatics industry.

改拎
  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臺北
臺北市
Taipei City(威妥瑪拼音+英語)
首都、直轄市
臺北意象:從上方順時針依序係清晨的臺北市區天際線、圓山大飯店、信義計畫區天際線、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元宵節花燈、同埋劍潭捷運站。
臺北意象:從上方順時針依序係清晨的臺北市區天際線、圓山大飯店信義計畫區天際線、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元宵節花燈、同埋劍潭捷運站
臺北市旗幟
旗幟
臺北市官方標誌
標誌
Map
國家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台灣
政府所在地信義區市府路1號
政府
 • 市長蔣萬安國民黨
臺北市


 臺北市粵拼toi4 bak1 si5 ,通常叫做 臺北粵拼toi4 bak1俗字寫做台北;英文Taipei City),簡稱「」,係中華民國首都同埋直轄市,係臺灣嘅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學術等領域嘅發展中心。位於臺灣北部嘅臺北盆地,四周圍同新北市相連,亦係臺北都會區同埋北臺灣嘅中心城市。全市規劃為12個,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共261萬,係臺灣第四大嘅直轄市,人口密度喺臺灣排第一,亦係臺灣北部第二大

内文:台北史

根據記載,臺北最早係原居民,係歸入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大明初期開始有唐人嚟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蘭人統治時期以及鄭氏王朝,到大清初期以前,呢頭荒蕪而冇大規模開拓,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大清康熙卌八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台北盆地開墾活動嘅開端。「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原自平埔族「tagal」。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物產貿易興起,尤其係茶葉。開先係艋舺,即係家下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係大稻埕後來居上,台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喺艋舺同大稻埕間田野地,興建台北城作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牆同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大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劉銘傳台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同埋新竹嘅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台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喺城內(現址中山堂),台北市嘅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台中市)移至台北,從此逐漸成為台灣嘅政治中心。

有護城河嘅台北古城,標記為清代各主要建築

1895年(大清光緒廿一年),台灣割咗畀日本日治初期,仍以原有嘅兩座衙門作為台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台灣嘅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灣總督府新廳舍(今日總統府)落成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台北城範圍嘅區域(日人稱為「城內」)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台日人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城牆原址闢築4條3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畫,街道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亦設立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台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嘅型態。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喺當時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本殖民時代劃下句號。

1940年代國府撤到台灣帶嚟200萬軍民同埋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風潮,令到台北市人口激增。舊時喺美援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區、學校等公共設施新建工程亦都逐步搞起;原有已開發區域原先集中喺舊市區西側,自1960年代末期起,開始向東邊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至1980年代係台北市高度發展期,商業重心亦由呢個時候開始逐漸東移,西區相對出現發展衰退;伴隨高度發展而來嘅係激增嘅交通量,最終造成嚴重交通問題。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紓解交通壓力;信義計畫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同市議會亦都搬到嚟;原本漸趨沒落嘅西區,喺西門町等地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畫。不過,點樣兼顧傳統社區或商圈重建,同原有特色嘅保留,仍然係一大課題。

政區

臺北設府,始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當時臺北盆地屬於臺北府淡水縣,但冇明文設置臺北市。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市,隸屬於臺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台北市。

1945年國府接收臺灣後,臺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臺灣省1967年7月1日升格為直轄市,次年並將郊區分屬臺北縣陽明山管理局嘅六個鄉鎮劃歸該市。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現嘅12區: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

地理

地形

臺北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台北縣接壤處,整個山系於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內湖等地,喺臺北市境內最大山系;最高嘅七星山為1120公尺,次高嘅大屯山為1092公尺,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外緣地帶有唔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嘅內湖、南港與南邊嘅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公尺嘅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於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水文

臺北市境內河流屬於淡水河流域。自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嘅新店溪流經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大稻埕)、萬華公館景美等市區邊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續接大漢溪)。基隆河關渡一帶自淡水河分出,流經社子、士林、大直、內湖、松山、南港後出台北市境續流經台北縣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過去因河道極為彎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內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嘅河道皆進行過截彎取直工程。景美溪於景美一帶自新店溪分出,流經景美、木柵至台北縣深坑雙溪於士林、北投交界一帶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雙溪分出,雙溪流經芝山岩、外雙溪(故宮附近)等地,磺溪則流經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嘅紗帽山大屯山

氣候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又因為係在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乾冷嘅蒙古高氣壓與暖濕嘅太平洋高氣壓互相影響,形成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通常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而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嘅冬天,或係較冷嘅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氣壓帶來嘅強烈冷氣團,使得台北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台北嘅淡水鎮更出現攝氏3.9度低溫)。由於喺位於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冬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氣嘅季風,此風也係在冬季帶給台灣北部降水主要來源)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嘅影響,才唔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唔足而出現斷流。

另外重有一個特殊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台北盆地,氣候亦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因為盆地周圍嘅高山而唔易排出熱氣,令市內嘅氣溫通常較周圍地區高出攝氏1~2度。一到冬季,市區周圍山地同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氣壓同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令台灣進入梅雨季節,臺北降雨日數亦會隨之增加,市民因而隨身攜帶防雨用品。夏季亦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而形成午後雷陣雨。

交通

臺北市係台灣最大嘅城市。同第啲重要都市一樣,有商業、教育、娛樂等等服務;市內交通以外,同週圍衛星城市都好多交通。有啲返工或返學放學時段內,大量人流會由周圍好似永和、新店等衛星城市湧入臺北市,為咗喺短時間內疏導人潮,交通運輸喺臺北相當重要。而參與交通運輸運能,除咗私家車與同埋機車(電單車)兩種交通工具之外,就以地鐵同埋巴士為台北市主要大眾運輸系統。

2003年,整個大臺北營運中嘅巴士路線共有276條,平均每日載客161萬人次。地鐵營運路線總長度90公里,平均每日載客量已超過140萬人次。

鐵路

臺北車站

臺北係臺灣鐵路發祥地,早在清代即有鐵路自大稻埕分別通往基隆新竹日治時期除咗將清代興建嘅鐵路改變路線,行經萬華以外,還興建由原有臺北後站分歧嘅淡水線及由萬華站分離嘅新店線鐵路。前者已於1988年停駛,並於1990年代初全面改建為臺北捷運淡水線;後者則由於巨額虧損,加上配合道路拓寬而於1965年廢止。

臺灣鐵路管理局西部幹線(縱貫線)途經南港松山台北萬華四站,其中臺北站為鐵路及轉乘交通樞紐;市區段鐵路目前除了松山站及其以東路段(含南港站)仍在進行地下化工程外,皆已地下化。2006年10月即將通車嘅臺灣高鐵初期設有臺北站,南港站預定2009年啟用。這兩站都與台鐵及地鐵共站。

地鐵

捷運忠孝復興站
内文:臺北捷運

地鐵喺臺灣稱作捷運。臺北係全台灣第一個建有捷運系統(MRT,Mass Rapid Transit)嘅都市。整個台北捷運系統有架空、地下、平面等模式。連絡台北市與臺北縣。目前通車嘅有:

起緊或者就嚟起嘅有信義線松山線環狀線同埋機場捷運;另外重有幾條線規劃緊。

公路客運

臺北市聯營公車管理處於1977年成立,管理大台北地區聯營巴士路線,由原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公司化後組成嘅大都會客運公司等15家業者分別或共同經營各路線。另外尚有部分市區巴士線,由臺北縣交通局負責管理,通稱為「縣轄公車」。而聯營公車部分業者所經營嘅一些中、長程路線係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管理,而非聯營公車管理處。另外還有未加入聯營公車體系嘅皇家客運。

因家居臺灣中南部嘅臺北市民相當多,包括國光客運統聯客運等總計約30家客運國道(高速公路)客運業者皆於本市設有站點。位於市民大道與重慶北路交叉口嘅國道客運總站,目前為全市最大嘅國道客運集中停靠站;另外,國道客運路線行經嘅市區主要道路也都設有站位。

道路

機車專用道
北平西路

臺北市為人口高度集中嘅都市,道路網十分綿密。1900年代1980年代嘅強權時代,臺北市興建了諸如中華路忠孝東路、仁愛路、羅斯福路、基隆路等許多寬敞嘅主要幹道,卻忽略整體街道嘅拓寬與規劃,造成臺北市出現許多窄小街道與動線,為了因應此情形,該市於1970年代末期以後,易於停車且可行駛於窄小街道嘅摩托車,成為台北市男女老少嘅交通工具。而這種情形,即使在現今大眾運輸系統十分發達,各型私有小客車充斥嘅台北市,摩托車車潮仍係台北道路上嘅特殊景觀。

臺北市市內主要道路,尤其係1967年改制前嘅街道,許多都係以中國地名(如迪化街,長安西路)、政治人物(如中山北路,羅斯福路)、古文訓示(如四維八德)為命名原則。新建道路,常取本地名稱、祝福願景、自然景觀及機關建築等為名。此外信義區信義計劃區一帶,原屬於松山區,故有唔少松字輩嘅路;同理文山區景美一帶,原屬於景美區,也有唔少景字輩嘅路。北投區還有3條有名稱嘅巷。

為符合國際化與易讓觀光旅遊嘅外籍人士辨認,該市於2004年,依南北、東西走向,在唔影響原有道路名稱功能下依序加掛英文序號附牌,並標示方向東西向幹道。在此標示法下,台北主要道路由南往北依序為第1大道至第10大道。南北向幹道由西往東則依序為第1大街、第2大街等等,共14條大街。例如環河南北路即為第1大街,英文名稱則定為1st Ave.。

快速道路

臺灣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及其高架側線(汐止五股),與國道3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及其支線國道3甲(台北聯絡線)穿越台北市,信義快速道路則連接國道三甲及信義計畫區。其他快速道路有新生高架道路建國高架道路環河南北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東西向快速道路市民大道高架)、天母快速道路(堤頂大道平面段)、環東大道(高架)與洲美快速道路

聯外橋樑

臺北市因為淡水河系環繞,同新北市間嘅交通往來大多有賴橋樑銜接;此外陽明山北面,陽金公路一帶嘅聯外橋樑則位於磺溪水系。

河流名稱 橋樑 備註
- 基隆河大坑溪 南港橋、立行橋、弘道橋 大坑溪,位於台北市東邊
淡水河 重陽大橋台北大橋忠孝大橋中興大橋 位於淡水河,位於台北市西邊
- 淡水河 淡水河橋 屬於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位於台北市西邊
- 新店溪 華江大橋、萬板大橋華翠大橋光復大橋 位於台北市西邊新店溪,通往板橋市
- 新店溪 華中大橋、中正橋、永福橋、福和橋 位於台北市西邊新店溪,通往永和市
- 景美溪 景美溪橋 屬於環河快速道路,位於景美溪,台北市南邊
- 景美溪 鳴遠橋、景美橋、萬善橋、寶儀橋 位於景美溪,台北市南邊
- 磺溪 上磺溪橋、馬槽大橋 位於磺溪,台北市北邊

其他

在航空方面,台北嘅國際機場原為位於松山區松山機場(台北航空站),位於桃園縣大園鄉中正國際機場(中正國際航空站)1978年落成後即降等為國內機場;中正機場成為全國國際航空樞紐,與台北市區之間有國道客運路線連結(未來將於兩地間興建機場捷運)。

早年台北淡水河有舟楫便利,唔過20世紀中期後已漸趨沒落,今僅有淡水河與基隆河上有被稱作「藍色公路」嘅客運規劃,部分並與聯營公車業者合作一日遊套裝行程,唔過運量極小。另外在海運方面,鄰近台北嘅港口為基隆港,位於基隆市,係台灣第2大港(次於高雄港),一般來說,該港應該算係台北嘅外港。另外台北港(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正在開發中。

經濟

臺北市在台灣經濟體系中,扮演營運金融、媒體、電信中心嘅關鍵性嘅角色。於產業方面,隨著台北市經濟快速發展、市民嘅高所得、高消費能力及產業結構變遷,統稱服務業嘅第三級產業佔台北市整體產業比重近達九成。這裡面包含批發零售貿易餐飲金融服務運輸倉儲通信、工商服務、網路拍賣個人工作室。服務業嘅盛行,讓台北市成為生活必須用品相當容易獲得嘅城市。某大型超商總經理王文貴就曾說,「台北市有一個世界級嘅特色,就係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另外,台北市科技接受度相當嘅高,以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為目標嘅台北在有線上網率,冇線上網率等指標,都在世界主要城市當中名列前矛。而這種對新事物努力嘗試和一窩蜂嘅特性並唔只科技方面,因此,台北市歷年都會出現諸如蛋塔(1999年)樂透(2003年),Hello Kitty公仔(2002年),Hello Kitty磁鐵(2005年),甜甜圈(2005年)嘅「鬱金香式」熱潮。

正因台北市為全台灣嘅首善之區,產業分布於台灣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嘅中大型企業,大部分都將總公司設於台北市。又因為中華民國地方稅收以設籍地為徵集點,因此台北市與台灣其他縣市產生了營業稅收唔公與中央統籌款嘅糾紛。

勞動力狀況

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嘅民間人口約有213萬,勞動力有118萬6千,就業者有114萬,失業者4萬7千,非勞動力94萬4千;勞動力參與率55.7%,失業率3.9%。(勞委會勞動統計月報勞動力狀況-按地區分

外籍勞工

外籍勞工方面,到2006年3月底為止,台北市大概有2萬9千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嘅白領外勞),數量係全台灣最多嘅;而所謂嘅藍領外勞就大概有4萬3千人,係全台灣第三多。

旅遊

TAIPEI 101

20世紀之後,台北市為台灣最重要嘅都市,因此雖幅員與台灣其他縣市比起來,唔算寬廣,卻擁有台灣許多人文景觀。其中,古蹟數量,博物館數目,唔但居於台灣之首,與其他城市比起來,也有其唔同特殊風味。

於外國觀光客而言,台北夜生活相當具有吸引力。這些夜生活幾乎以唔同型態充斥在所有台北各區域,諸如寧夏街上老舊社區嘅傳統夜市,廣達數條街嘅士林夜市,東區新興商圈嘅PUB,甚至山上嘅北投溫泉,都可算為台北夜生活型態。除此,臺北人嘅活力與勤奮也為該市觀光重點。

教育

因為臺北市為其台灣首善之區,一般來說於教育資源上都稍較台灣各大城市豐厚優渥。1900年代嘅日治初期,台灣第一座西式小學就成立喺芝山岩,即今日士林國小。而隨後普設於台北各地嘅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小學校更奠下台北教育根基。

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對許多台北市立初中、高中同大學投入龐大教育經費,更成為台灣北部,甚至全台灣明星學校。這情形尤其在高中或大學聯招制度盛行時尤其明顯。尤其明星高中嘅第一志願、前三志願或國立大學熱門科系,每年都有相當激烈嘅入學競爭。而這情形,即使在廢止聯招嘅今日,仍舊沿襲著。

政治

一般來說,臺北市各族群對政黨支持度較該國其他縣市冇明顯差別。與台灣其他鄉鎮市相同嘅,外省族群較一致地支持泛藍,客家族群支持泛綠者為兩成多,閩南族群支持泛綠者則為四成。

各族群人口比例嘅差異對於選舉嘅態則造成若干影響。台北市外省人比例較高,為本島各縣市比例之最。2004年,根據中華民國政府專司負責客家族群嘅客家委員會調查研究顯示[1],台北市單一認定自己為閩南人者佔67.9%,客家人佔11.7%,外省人佔15.2%,外省人部分高於臺澎金馬地區平均8%。因此就數據言,外省族群影響力較台灣其他縣市大,唔過比例上並唔明顯。

由於外省群落較多,國民黨嘅經營也較深。1980年代以前,台北外省人群聚嘅眷村通常為國民黨鐵票區,此區域通常被稱為「黃復興」。2000年後,台北市眷村多所改建,族群因素對於台北政治所造成影響較往前薄弱,但仍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2000年後歷屆選舉中泛綠陣營在此獲得嘅票數,皆唔會與其他台澎金馬地區平均值落差太大。

80年代臺灣解嚴之後,台北即為集會遊行嘅重要地點。一係動員與集結容易,二係媒體效果較佳,三係抗議或請願對象(政府機關)明確。在野陣營北上集結抗議係十分平常嘅事,此現象於2000年政黨輪替後,依舊存在。每每到藍綠對峙高峰期,兩方人馬對於上臺北街頭比氣勢皆躍躍欲試。2000年之後,藍綠陣營兩方已開始有「舉辦選前一週嘅台北街頭大遊行,以為選舉造勢」嘅習慣,亦唔失為台北街頭奇觀。

即使臺北市民對於遊行與抗議已司空見慣,台北市近年來被政治動員程度,卻並未較其他都會區高。歷年屢次下滑嘅低投票率係一項很好指標。然而,由於泛藍在中央政權選舉嘅連番挫敗以及深藍群眾在台北都會區以自發組織型式長年耕耘,使得台北市街頭較容易看得到被高度政治動員化嘅泛藍群眾身影。2004年2006年期間,每天更有數十名至數名藍營支持者持續於臺北市國民黨部門口集會並揮動國旗

臺北市長

内文:臺北市長

臺北市為中華民國目前嘅首都同政經中心,台灣人口最多最繁榮嘅都市,總統府也位於台北市境內。臺北市長為台北市最高行政首長,由於其全國性嘅代表意義,台北市長佔據媒體相當大嘅版面,2000年後,被認為係通往總統之路跳板之一,由於掌握嘅資源非常豐富,也係政黨選舉嘅必爭之地。1994年,陳水扁為台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第一任民選市長,在1967年1994年間台北市長為政府官派

目前嘅台北市長為柯文哲

臺北市議員與立法委員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

2004年臺北市立法委員選舉依照中華民國選罷法分為第一同埋第二選區,2004年12月11日舉行。根據該市選委機關統計,臺北市符合選舉資格嘅公民共1,965,286人,而實際投票者為1,244,285票,總投票率百分之61.28,投票率唔單止係嗰類型選舉有史以來嘅新低,亦係近20年來,幾次重大選舉嘅新低。

選舉結果方面,民進黨當選8席,國民黨當選7席,親民黨3席,台聯當選1席,而李敖係唯一當選嘅冇黨籍。3個當選嘅親民黨員喺2005年下半年全數加入國民黨。

名人

喺臺北市出世或現居嘅名人:

  • 馬英九:中華民國前總統。
  • 連戰:中華民國前副總統。
  • 蔡英文:現任中華民國總統兼民主進步黨主席。
  • 蔣萬安:蔣中正曾孫,阿爸蔣孝嚴係前行政院副院長,目前唯一從政嘅蔣家第四代,生於台北市。
  • 蔣友柏:蔣中正曾孫,蔣經國細仔蔣孝勇同老婆方智怡大仔,橙果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 張金鶚:旅美房地產研究學者專家、臺灣都更及居住正義推動名家,前台北市副市長,除旅美學術交流外,長居台北市,生於台北市。
  • 嚴凱泰(英文名Kenneth, K.T. Yen):台灣企業家,現任裕隆集團董事長。
  • 吳東亮:新光集團核心人物之一,吳火獅第三仔,生於台北市。
  • 辜振甫:企業家,來自鹿港辜家,富商辜顯榮個仔,生於台北市。
  • 范宇文:台灣聲樂家,長居台北市。
  • 賴英里:台灣長笛演奏家,外號「長笛公主」。曾任溫哥華交響樂團長笛手、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長笛首席、台北喜來登藝術總監,現任寒舍餐旅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長居台北。
  • 簡文秀:台灣聲樂家,現居台北市。
  • 焦元溥: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大英圖書館艾迪生研究員。臺灣樂評人、資深專欄作家,生於台北市。
  • 劉墉 (臺灣):原名劉鏞,號夢然,台灣暢銷作家及畫家,生於台北市。
  • 劉軒:作家、DJ、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音樂工作者,生於台北市。
  • 張曉風:作家。
  • 張曼娟:作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生於台北市。
  • 駱以軍:生於臺北市,臺灣專業作家。
  • 盧秀芳:台灣名主播,生於台北市。
  • 亮軒:本名馬國光,臺灣名作家。
  • 馬世芳:台灣作家、廣播人、音樂評論家,長居台北。現任News98電台節目主持人。
  • 李遠:筆名小野,作家、編劇,任職中央電影公司期間參與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曾任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兼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生於台北市。
  • 王文華:作家、主持人、企業家、經理人及教師,生於台北市。
  • 王建煊:新黨創黨黨員,做過監察院院長、財政部部長、立法委員。
  • 郝龍斌:郝柏村個仔,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前台北市長、前環保署長、前立法委員。
  • 林郁方:中華民國前立委。
  • 丁守中:中華民國前立委。
  • 賴士葆:中國國民黨籍臺北市政治人,現任立法委員,曾任國大代表、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 連勝文:國民黨中央委員,生於台北市。
  • 謝長廷:臺灣政治人、律師、外交官。
  • 林佳龍:現任台中市長,生於臺北市萬華區。
  • 盛竹如:台灣第一位新聞主播,新疆王盛世才個姪。
  • 李慶安:李煥個女,前國民黨籍立委,前華視主播。
  • 張雅琴:新聞主播、作家。
  • 趙少康:臺灣政治人及媒體工作者。
  • 李慶元:台北市議會第八至十二屆議員,記者、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 甄珍:台灣影壇第一代玉女超級偶像巨星,掀起文藝片盛世。
  • 劉文正: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喺台灣紅極一時嘅華語流行歌手。
  • 林志穎:台灣藝人,同時亦係珠海平坐車隊賽車手。
  • 金城武:男演員,生於臺北市,日本籍臺灣沖繩混血兒。
  • 崔苔菁:紅極一時嘅台灣女歌星同電視節目主持人。
  • 張菲:綜藝天王之一。
  • 費玉清:臺灣歌手及綜藝節目主持人。
  • 蔡依珊:臺灣名媛,連勝文老婆,生於台北市。
  • 孫芸芸:台灣時尚名媛,台灣大哥大創辦人孫道存個女。
  • 關穎:本名陳品穎,臺灣演員兼歌手。
  • 陳敏薰:臺北人,台北101首任董事長,現任義大遊樂世界總負責人。
  • 侯漢廷(1988年10月31日-),現任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生於台北市。
  • 黃平洋:1980年代至1990年代台灣棒球投手,被稱為「金臂人」。中國國民黨黨員,曾當選台北市議員第一選區議員。
  • 吳志剛:長期居住深耕台北。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個仔,阿哥係吳志揚。
  • 吳思瑤:現任立法委員,曾連任三屆台北市議員,做過台北市議會民進黨黨團總召、出任教育委員會、財政建設委員會、工務委員會召集人。
  • 秦儷舫:警廣擔任播音員時藝名「秦晴」,曾任臺北市議員、臺北漁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趙小蘭:美國第24任聯邦勞工部長,美國第一位亞裔女性、華裔部長,生於台北市。
  • 黃珊珊:綽號為「33」,台灣政界人士、律師,現任台北市議員,自1998年連任至今。
  • 蔣友常:蔣經國個孫,蔣介石曾孫,而家係捷安特美學中心設計總監。
  • 趙天麟: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生於台北市。
  • 段宜康:現任民主進步黨籍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民進黨中執委,生於台北市。
  • 林昶佐:現任中華民國時代力量臺北市第五選舉區立法委員,重金屬搖滾樂團「閃靈」主唱,生於台北市。
  • 樊光耀:為台灣影視暨劇場演員,從事相聲、編劇、導演、主持、配音、表演教學等工作,生於台北市。
  • 朱德剛:相聲表演藝術工作者,1995年加入台北曲藝團至今,生於台北市。
  • 羅大佑:台灣創作歌手、音樂家,有「華語流行樂教父」之稱,生於台北市。
  • 霍建華:台灣男演員、歌手、出品人。
  • 楊貴媚:臺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桂綸鎂:台灣女星。
  • 林志玲:台灣第一名模,生於台北市。
  • 林心如:臺灣女演員、歌手、製作人同出品人。
  • 方季韋:臺灣玉女歌手,生於台北市。
  • 蔡依林:臺灣女歌星,生於新莊,現居於大安。
  • 歐陽龍:曾任演員,現任臺北市議員。
  • 傅娟:台灣女演員。老公係歐陽龍,歐陽妮妮、歐陽娜娜、歐陽娣娣阿媽。
  • 歐陽妮妮:演員歐陽龍同埋傅娟嘅大女。
  • 歐陽娜娜:演員歐陽龍同埋傅娟嘅二女,12歲時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表演,生於台北市。
  • 谷懷萱:臺灣媒體人、新聞主播。
  • 蔡康永:臺灣節目主持人及作家,生於台北市。
  • 楊謹華:台灣女演員。
  • 俞小凡:台灣女演員。
  • 庾澄慶:台灣創作歌手、音樂家,主持人,有「中文饒舌教父」之稱,生於台北市。
  • 蕭亞軒:臺灣著名女歌星,生於桃園,現居於大安。
  • 陳德容:台北市大安區人,台灣演員。
  • 夏玲玲:臺灣女藝人,臺灣節目主持曹啟泰老婆,曾經參與連續劇及電影演出,3火70年代台灣知名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劉若英:台灣音樂人、演員同作家,生於台北市。
  • 黃子佼:台灣藝人、節目主持人,現居天母。
  • 邰智源:台灣主持人、演員,尤其精於模仿、搞笑。
  • 張琴:本名張愛琴,台灣女演員,歌星張琪個妹。
  • 徐懷鈺:歌手、演員、主持人。
  • 任家萱:藝名Selina,臺灣女歌手、演員及主持人,臺灣女子演唱團體S.H.E成員之一。
  • 許瑋甯:台灣女演員,有台灣、意大利血統,喺台北市天母居住。
  • 阮經天:台灣演員、模特兒。第47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住喺台北市天母。
  • 柯佳嬿:台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楊烈:台灣男藝人,有台灣五木宏之稱,生於台北市。
  • 徐熙媛:藝名大S,臺灣女藝人、演員、歌手、節目主持人、作家,生於台北市。
  • 徐熙娣:藝名小S,台灣女藝人、主持人、歌手、演員,生於台北市。
  • 廖家儀:台灣女演員,1995年唐日榮最後一年擔任中華民國台灣選美協會理事長時,參加該會主辦中國小姐選美活動獲得第一名,生於台北市。
  • 張震:台灣電影演員,阿爸張國柱都係知名電影演員,阿哥張翰,生於台北市。
  • 楊丞琳:著名華語女歌手、演員、主持人、舞者、導演,生於台北市。
  • 安以軒:本名吳玟靜,係台灣電視劇女演員同女歌手,生於台北市。
  • 陳淑樺:曾經係台灣流行音樂女歌手。
  • 蘇慧倫:臺灣女歌手、演員,生於台北市。
  • 阿西:本名陳博正,台灣演員、諧星。
  • 王大陸:台灣男藝人,男演員,喺台北市大。2015年出演《我的少女時代》而成名。
  • 劉香慈:台灣女演員,現居台北市。
  • 王建復:台灣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歌手,喺新加坡同台灣演出多部電視劇、電影、廣告並主持節目。
  • 楚宣:台灣鄉土片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陳怡嘉:臺灣女演員,阿爸係臺灣資深演員陳博正,生於台北市。
  • 李李仁:台灣男演員、歌手、主持人。
  • 林郁智:藝名納豆,台灣男藝人,生於台北市。
  • 張鳳書:台灣女演員、美食主持人,以飾演本土劇而聞名。
  • 黃維德:台灣演員,生於台北市。
  • 任容萱:臺灣女演員、歌手及模特兒,生於台北市。
  • 林佑威:男演員,男歌手。
  • 炎亞綸:演員,生於台北市。
  • 柳翰雅:又名阿雅,台灣女歌手、節目主持人。
  • 藍心湄:台灣歌手,生於台北市。
  • 趙延慶:節目主持人、藝人、演員。
  • 辰亦儒:演員、主持人、歌手、設計師、服飾設計專賣公司老闆。
  • 顏行書:籃球員、歌手、偶像劇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演藝團體183Club成員。
  • 侯佩岑:甜美新聞主播,2004年起改向綜藝節目主持人發展。
  • 趙又廷:台灣/加拿大籍男演員,生於台北市。
  • 郁方:本名呂玉芳,又名呂家柔,台灣女演員、主持人。綽號「台灣乳牛」「東北角天后」,生於台北市。
  • 張宇:本名張博翔,臺灣男歌手兼唱作人,生於台北市。
  • 楊祐寧:台灣男演員,生於台北市。
  • 溫小平:暢銷作家、佳音電台節目主持人,生於台北市。
  • 靳秀麗:中華民國(臺灣)記者兼新聞主播。現任大愛視主播,生於台北市。
  • 張小燕:演員、主持人、企業家。素有「綜藝天后」之稱。
  • 平鑫濤:皇冠文化創辦人,瓊瑤老公。
  • 趙自強:台灣知名舞台劇演員、兒童節目名主持人,生於台北市。
  • 林益如:曾主持熱線追蹤(第二代主持人),目前係台視當家主播。
  • 夏玲玲:台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寇家瑞:台灣演員,演員寇世勳個仔,係屋企老大,因拍攝《光陰的故事》而廣為人知。
  • 吳姍儒:臺灣女藝人。阿爸係臺灣綜藝天王吳宗憲,生於台北市。
  • 應采靈:本名應志敏,台灣電影及電視劇演員,生於台北市。
  • 陳以真:台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陳孝萱:台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林予晞:台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 曹蘭:做過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同埋發行個人唱片,而家喺臺北經營日語補習社,生於台北市。
  • 陳冠霖:台灣男演員,生於台北市。
  • 林在培:歌手兼演員,生於台北市。
  • 瓊瑤:原名陳喆,著名言情小說作家、影視製作人、歌曲作詞。
  • 孫智宏:台灣第一時尚名媛孫芸芸細佬,台灣大哥大創辦人孫道存個仔,生於台北市。
  • 伊能靜:台灣女演員,生於台北市。

姊妹市

美國

歐亞

非洲與中南美洲

出面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