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the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cannabis in biological matrices for forensic toxicology analysis: An update from the literature

改拎
  想搵第二個意思嘅話,請睇山 (搞清楚)
  「山丘」跳轉到呢度。想搵單曲,請睇「山丘 (單曲)」。
冬天嘅en:Mount Damavand,喺伊朗

粵拼saan1)係響某個範圍裏面,同周圍比,個地勢明顯突出地形

山無一定客觀定義,亦都有好多種唔同叫法。唔係好斜嘅山叫/jau1)或者/gong1)。山尖會叫做/fung1)。山矮會畀人叫做小山/山仔,山高係高山,得人敬拜嘅高山則嗌做/ngok6),譬如有五嶽。而連綿嘅會叫做leng5*ling5)。當啲山聚埋一齊時,會構成山脈

概要

蓼科山

究竟係咪山,冇一個統一嘅標準。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嘅定義,唔同嘅研究領域同學者都有唔同嘅睇法[1]。平時我哋講嘢,有時會叫同一個地方做「山」,有時又叫佢做丘陵、岡咁,分別都唔係好清楚。

大英百科全書就話,相對高度有2,000英尺(610米)以上嘅就算係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嘅「山區環境」要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條件[1]

  • 高度最少要有2,500米或以上。
  • 斜度大過2度,高度最少要有1,500米或以上。
  • 斜度大過5度,高度最少要有1,000米或以上。
  • 如果7公里半徑範圍內高度上升超過300米,咁最少要有300米高。

用呢個定義,山區佔咗歐亞大陸33%、北美洲24%、南美洲19%同非洲14%嘅面積[2]。全球陸地面積大約24%都係山區Template:Ref name=panos。喺日本,國土地理院喺地圖上標注「山」嘅時候,要地方自治體申請先得<sup class="reference plainlinks nourlexpansion" id="ref_尼崎市立地域研究史料館考事例詳細考協作數據庫國立國會圖書館。喺2018-11-11搵到">[3]

分類

好多座山加埋一齊就叫山岳(連山、山地、山脈Template:Ref group="注"有時啲山岳入面最高同最突出嗰啲頂都叫做山。Template:/ref。一般講嘅「山」都係陸地上面嘅,海中嘅山就叫做海山

有啲分類方法係睇山嘅高低起伏,可以分做低山性山地、中山性山地同高山性山地[1]。仲有啲分類方法係睇山係點樣形成嘅,大致可以分做:

  1. 因為火山活動形成嘅山地(火山性山地
  2. 因為侵蝕作用形成嘅山地(殘存山地或者侵蝕山地
  3. 因為地殼運動形成嘅山地

呢啲分類仲可以再細分[1]

第一種火山性山地可以根據形狀同結構分做單式火山同複式火山(又叫複成火山)[1]。單式火山包括層狀火山、盾狀火山等,複式火山包括破火山口同幾個單式火山組合埋一齊[1]。破火山口火山仲可以再分做二重式火山同三重式火山[1]。火山性山地仲可以根據佢噴發嘅地方分做陸上火山、海底火山冰底火山[1]

第二種侵蝕山地可以分做喺濕潤地區形成嘅「殘丘」,同埋喺乾燥地區形成嘅殘山圓頂山[1]

第三種山地仲可以再細分做褶曲山地、曲隆山地、穹窿狀山地、斷層山地同傾動山地等[1]Template:Ref group="注"有關地殼運動嘅詳細資料,可以參考褶曲曲隆斷層傾動等條目。Template:/ref。人工堆起嚟嘅山就叫做築山

山嘅高度

喜馬拉雅山脈

山嘅高度(海拔)通常係指由海平面延伸嘅地球橢球體計算到嘅距離,呢個就係所謂嘅海拔高度。

地球上最高嘅山峰(最高嘅山)係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2]。不過,用其他標準嚟衡量最高峰都係可以嘅。例如,如果從地球中心嚟睇,最高峰就係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欽博拉索山(海拔6,310米)[3]

因為地球自轉嘅離心力,佢嘅形狀係一個旋轉橢球體赤道附近會膨脹。所以,離赤道只有150公里嘅欽博拉索山,從地球中心計算,比珠穆朗瑪峰高出2,150米。夏威夷莫納基亞山海拔雖然只有4,205米,但係佢由太平洋海底一直升起10,203米,如果從基座計算,就係世界最高嘅山[4]

喺日本國內,最高嘅山係富士山(海拔3,776米)。相反,最低嘅山係仙台市日和山(海拔3米)[5]。不過,因為山嘅定義、地形學分類同埋地圖測量方法嘅唔同,最低嘅山好難確定。

地球以外嘅天體,海拔高度就係相對於類似地球橢球體嘅表面嚟計算。不過,因為其他天體冇海面,所以每個天體都要單獨定義。例如,火星上類似地球橢球體嘅表面叫做Areoid,係指溫度0.01攝氏度同氣壓610.5帕斯卡嘅表面。日文無論係地球上定係其他天體都叫做「山」,但係英文就叫做Mons,同地球上嘅山有分別。

值得一提嘅係,喺太陽系已知嘅最高山峰係火星奧林匹斯山,佢嘅海拔高達約27,000米(27公里)。火星仲有其他好多比地球高好多嘅火山,好似阿爾西亞山(海拔19公里)、阿斯克勒烏斯山(海拔18公里)、帕沃尼斯山(海拔14公里)等等[6]。呢啲咁高嘅山嘅形成,可能係因為火星冇板塊運動,熱點唔會移動,所以熔岩一直喺同一個地方堆積[7]

山嘅形成

北太平洋海底嘅地形圖。圖右下角係夏威夷群島,向西延伸嘅係西北夏威夷群島,再向北轉嘅就係所謂嘅天皇海山群,可以睇到一連串嘅島同海山。

啲山係因為大陸漂移(板塊移動)引起嘅褶皺或者斷層運動隆起火山活動等地理因素而形成嘅。

當中最大規模嘅山脈形成係由板塊移動造成嘅,世界上兩大造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環太平洋造山帶都係因為板塊移動而形成嘅。屬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嘅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以前係夾喺兩個大陸板塊之間嘅淺海,因為大陸板塊相撞,啲地面就俾頂起嚟形成山脈。我哋叫呢啲山嘅形成過程做造山運動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同北美東岸嘅阿巴拉契亞山脈就係好耐之前造山運動嘅遺跡(造山運動完咗之後俾侵蝕咗)。環太平洋造山帶係因為太平洋板塊向各個大陸板塊俯衝而形成嘅,就好似個名咁,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日本列島等大山脈就係圍繞住太平洋連成一片。

呢兩個造山帶都係因為板塊相撞而形成嘅,但係喺板塊產生同繼續擴張嘅發散型邊界都可以形成山脈。呢啲發散型邊界大多數喺海底,通常叫做海嶺。代表例子就係橫貫大西洋南北嘅大西洋中脊

大部分火山都喺板塊擴張或者收縮嘅地方附近,所以大多數火山都喺上面講嘅造山帶附近。但係有時喺同板塊邊界完全冇關係嘅地方,岩漿持續供應,都可以形成火山。呢啲叫做熱點,夏威夷島嘅莫納克亞山就係代表例子。呢啲熱點同板塊移動冇關係,所以就算板塊移動咗,都會喺嗰個位置繼續形成山。啲舊嘅火山島隨住遠離咗熱點,就會俾等侵蝕,最後沉到海面下變成海山[8]

斷層運動令到斷層面一邊上升或者下降,都可以形成山,例如日本嘅六甲山地[9]養老山地等。因為地殼變動引起地面上升而形成嘅山有日本嘅北上山地阿武隈高地等。

因火山活動而形成嘅山有富士山阿蘇山呢啲活火山,仲有啲係以前嘅火山俾侵蝕咗之後形成嘅,好似荒島岳咁。

用以上嘅方法形成嘅山,之後又會因為唔同嘅原因慢慢變矮。形成山嘅岩石會因為山嘅惡劣氣候同長年累月嘅風化而慢慢變矮[10]。仲有,侵蝕都係令山變矮嘅一個大原因。喺寒冷地區或者高山形成嘅冰川係侵蝕山嘅一個主要原因[11]。喺較溫暖嘅地方,主要就係河流侵蝕山體[12]。除此之外,風造成嘅風蝕都係侵蝕嘅一個原因,但係比起冰川同河流嚟講,佢嘅作用就細好多[12]。仲有,山體滑坡或者崖崩都可以令山體更加急劇咁變化[13]

山嘅各部分名稱

  • 上部分 - 山頂、頂、劍峰(火山噴火口周邊,富士山頂)、山巔
  • 中間部分 - 山腹、中腹
  • 下部分 - 山腳、腳下、山裙

山嘅形狀

每座山都有佢獨特嘅形狀[14],有啲山名仲係因為呢啲形狀而起嘅。

深田久弥喺佢嘅著作《日本百名山》等書入面,詳細描述咗每座山(槍岳、開聞岳、惠那山、鹿島槍岳等)嘅山體特徵[15]

以下係啲山形狀嘅例子:

尖銳嘅山形
槍岳劍岳寶劍岳利尻山冠山高千穂峰
圓錐
層狀火山富士山羊蹄山開聞岳
緩和嘅山形
形嘅梳形山惠那山御池岳
雙峰
由兩個明顯嘅山峰組成嘅鹿島槍岳笊岳池口岳天狗岳由布岳

山嘅氣候同生物

塔特拉山脈扎科帕內,波蘭)

山嘅氣候同平地好唔同。喺山上面,天氣容易變化,風又大,落雨量又多[16]。因為山嘅地形起伏大,地面附近嘅暖空氣同高處嘅冷空氣會混合,所以容易形成雲。

仲有,每上升100米,氣温就會降低0.6度(攝氏),所以隨住海拔升高,植被同生態系統都會唔同。隨住海拔上升,植被會逐漸適應更加寒冷嘅環境,所以可能會出現山腳係熱帶,但係山頂嘅植被係温帶或者冷帶嘅情況。甚至可能會因為温度低過樹木生長所需嘅温度,而出現凍原或者冰川

舉個例,差唔多喺赤道正下方嘅乞力馬扎羅山,山腳到大約海拔1,900米都係熱帶疏林,到大約海拔2,500米係熱帶雨林,到3,000米左右係雲霧林[17]。再上去就到咗樹木界線,樹木就生唔到,變成疏疏落落嘅矮樹同草地。到4,400米以上植物就完全生唔到,5,500米以上就算係赤道正下方都有冰川[18]

特別係海拔幾千米嘅高山,天氣環境係非常惡劣嘅。到咗一定海拔以上,氣温低到樹木都生唔到,就只有啲適應呢種環境嘅特殊植物同動物先可以生存。我哋叫呢啲做高山植物同高山動物。樹木生唔到嘅呢條界線叫做樹木界線,基本上係跟海拔嚟決定嘅,但係都會受到當地地表情況嘅影響,所以唔一定係直線。

仲有,樹木界線主要係跟氣温嚟決定嘅,所以喺唔同地方,佢嘅高度會有好大分別。基本上緯度越低,樹木界線嘅高度就越高,緯度越高,高度就越低。喺寒帶嘅山,由山腳到山頂都係凍原或者冰雪都唔出奇[19]

仲有,喺高山,雨雲會撞到斜坡,所以山腳經常會落雨。咁樣,越過山脈嘅空氣就會變得好乾燥,喺山嘅另一面可能會出現焚風現象

同埋,如果由海岸開始就有高山脈阻擋,山脈另一邊就會變成從山脈方向吹嚟嘅主導風嘅下風處。因為大部分水分已經以雨水形式落咗喺山脈嘅一邊,所以另一邊就會變得極度乾燥。我哋叫呢個做雨影效應,塔克拉瑪干沙漠大盆地等都係因為呢個原因而變成沙漠[20]。相反,喺山嘅上風面,就算係喺乾燥地區都經常會落雨。

山同人類

山神(新潟縣見附市)

古代歷史上有句說話話「山隔開,海連結」[21]。海洋作為交通路線,將遠隔地方連繫埋一齊;相反,山就好似一道障礙,將鄰近嘅地區分隔開嚟。直到近代交通網絡發展起上嚟之前,山,特別係山脈,經常阻礙人哋之間嘅交流。喺山脈兩邊嘅文化,甚至係語言民族都唔同,呢啲情況都唔罕見。因為咁,自治體或者國家嘅邊界線通常都會沿住山脊嘅線劃分,喺地緣政治學上面,山脈經常都會被視為理想嘅自然國界[22][23]

居住同利用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嘅山區定義,全球陸地面積嘅24%係山區,世界人口嘅12%住喺呢啲地方[24]。地球陸地面積嘅7%係喺海拔2,500米以上嘅高度,大約有1億4,000萬人住喺呢個高度帶[25]。海拔3,000米以上嘅地方大概有200萬到300萬人居住[26]。呢啲山區居民大約有一半住喺安第斯山脈、中亞同非洲。

因為基礎設施有限,海拔4,000米以上嘅地方通常得少數人居住,但係玻利維亞嘅埃爾阿爾托市就係個例外。呢個城市位於海拔4,150米嘅高度,有蓬勃嘅商業同多元化嘅工業,人口接近100萬[27]

全世界最高嘅城市係秘魯嘅拉林科納達,佢係個海拔5,100米嘅礦城市[28]

人類可以長期定居嘅最高海拔大概係5,950米[29]。喺非常高嘅地方,呼吸需要嘅氧氣好少,而且日光中嘅紫外線嘅防護都好少。特別係喺海拔8,000米以上嘅地方,冇足夠嘅氧氣俾人類生存。呢個高度嘅地帶叫做死亡區[30],珠穆朗瑪峰同K2嘅山頂都喺呢個範圍入面。

對人類嚟講,山唔一定係個易住嘅地方。天氣變化好大,而且海拔越高,空氣就越稀薄,氧氣就越少,所以喺大約2,500米左右開始,有啲人就會出現高山病。山區大部分嘅地面都係斜嘅,唔太適合居住[31],而且因為冇大片平地,好難開闢大規模嘅農田,所以食物生產效率通常都冇平地咁高。

另一方面,山區唔係完全冇用嘅地方,好多山區都有豐富嘅植被,動植物都好多,所以都有好多人住喺山區。喺日本嘅山村,雖然可耕地好少,但係山可以出產木材燃料等林產品,打獵、做生意同經營礦山等山上嘅工作都係山村重要嘅生計來源。喺世界各地,大家都會喺斜度唔大嘅地方開墾燒田,或者建造梯田、水田嚟耕種[32]

而且,特別係喺低緯度地區,高海拔嘅山區比起高溫嘅低地有更溫和嘅氣候,所以就算考慮到空氣稀薄嘅問題,都唔一定係難住嘅地方。因為咁,安第斯山脈、墨西哥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等地區好早就發展起上嚟,仲建立咗獨特嘅文明。喺現代,呢啲地區都有大量人口,仲有墨西哥城、玻利維亞嘅拉巴斯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等大城市。

喺歐亞大陸中部嘅西藏高原,雖然海拔高又凍,但係以畜牧業為中心,好早就有人類住喺度,仲形成咗一個文化圈。喺呢啲山區,因為海拔唔同,氣溫都唔同,所以土地利用都唔同。特別係喺安第斯山脈,海拔低啲嘅溫暖地區種粟米,海拔高啲嘅地區種薯仔,再高啲嘅地區就搞放牧,咁樣根據高度嚟做唔同嘅土地利用[33]

除此之外,人哋住喺山區嘅另一個原因就係礦物資源。就算係唔適合農耕、本來人類住唔到嘅地方,只要有貴重嘅礦物資源,都會開礦,好多人都會住喺度做嘢。

世界上好多河流嘅源頭都喺山區,山上積雪仲可以幫下游嘅居民儲水[34]。超過一半嘅人類都靠山上嘅水生活[35][36]

就好似頭先講,山區會帶嚟好多雨水,所以好多國家都會喺山區起水壩嚟儲水同發電[37]。呢啲山區河流嘅能量好早就俾人用嚟搞水車,到咗20世紀後期,好多地方都起咗小型水力發電站[37]

仲有,大部分用超短波以上頻率發射嘅發射站都起咗喺山上面。

信仰同旅遊

内文:山嶽信仰

喺世界好多地方,山都會俾人當做神聖嘅嘢嚟信奉。

喺日本,富士山同其他主要嘅山都有山嶽信仰,淺間信仰白山信仰仲同神道教結合,變成神格化咗嘅嘢[38]。山嶽信仰同修驗道特別有關係[39],隨住信仰嘅興盛,平民登山都變得流行,仲出現咗俾登山者提供住宿等服務嘅嚮導[40]。喺民間信仰入面,山都被視為通向異界嘅可怕嘢,同時又係同天氣同生計有關嘅神聖世界,所以就有咗山神求雨等同山有關嘅民俗。山嶽信仰有時係爬山,有時就只係遠遠咁望住座山。

到咗近代,喺歐洲,人哋慢慢開始欣賞到山嘅自然美,到咗18世紀末,以探險運動為目的嘅登山變得好流行[41]。咁樣,山就變成咗一個休閒同娛樂嘅地方。而家,除咗登山之外,仲有滑雪露營等各種各樣嘅休閒活動。

仲有,望山呢樣嘢都慢慢冇咗宗教色彩,而家有好多人將佢當做一種新嘅休閒活動嚟享受。最近,有啲山仲成為咗能量景點嘅一種,例如富士山[42][43]

請睇

舊時唐山海疆,海上嘅,都會叫洲或者山。通常係海上可以一眼睇到邊際,先會當係島。

各大洲嘅高峰

非洲

山名 高度 (米) 國家/地區 座標
乞力馬扎羅(烏呼魯山)[44][注 1] 5,895 坦桑尼亞 坦桑尼亞 3°04′33″S 37°21′12″E / 3.07583°S 37.35333°E / -3.07583; 37.35333
基里尼亞加山(肯尼亞山[44] 5,199 肯雅 肯雅 0°09′22″S 37°19′05″E / 0.15611°S 37.31806°E / -0.15611; 37.31806
毛文齊峰 5,149 坦桑尼亞 坦桑尼亞[注 2] 03°04′33″S 37°21′12″E / 3.07583°S 37.35333°E / -3.07583; 37.35333
魯文佐里山[44] 5,110 0°23′00″N 29°52′00″E / 0.38333°N 29.86667°E / 0.38333; 29.86667
拉斯達尚山 4,623 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 13°14′12″N 38°22′21″E / 13.23667°N 38.37250°E / 13.23667; 38.37250

北美洲

山名 高度 (米) 國家/地區 座標
德納里(麥金利)山[44] 6,191 美國Template:Alaska旗資料 63°04′10″N 151°00′27″W / 63.0695°N 151.0074°W / 63.0695; -151.0074
羅根山[44] 5,959 加拿大 育空地區 60°34′02″N 140°24′19″W / 60.56722°N 140.40528°W / 60.56722; -140.40528
奧里薩巴山[44] 5,675 墨西哥 19°01′48″N 97°16′12″W / 19.03000°N 97.27000°W / 19.03000; -97.27000
聖伊利亞斯山 5,489 60°17′32″N 140°55′53″W / 60.29222°N 140.93139°W / 60.29222; -140.93139
波波卡特佩特爾山[44] 5,426 墨西哥 19°01′20″N 98°37′40″W / 19.02222°N 98.62778°W / 19.02222; -98.62778

南美洲

山名 高度 (米) 國家/地區 座標
阿空加瓜[44] 6,959 阿根廷 阿根廷 32°39′11.51″S 070°0′40.32″W / 32.6531972°S 70.0112000°W / -32.6531972; -70.0112000
奧霍斯-德爾-薩拉多[注 3] 6,891 智利 智利 27°06′32″S 68°32′28″W / 27.109°S 68.541°W / -27.109; -68.541
皮西斯山 6,774 阿根廷 阿根廷 27°45′17.27″S 068°47′56.04″W / 27.7547972°S 68.7989000°W / -27.7547972; -68.7989000
華斯卡蘭 6,768 秘魯 秘魯 09°07′18″S 77°36′15″W / 9.12167°S 77.60417°W / -9.12167; -77.60417
塞羅-博內特英文版 6,759 阿根廷 阿根廷 28°01′07″S 68°45′22″W / 28.0187°S 68.7561°W / -28.0187; -68.7561 (Cerro Bonete)

南極洲

山名 高度 (米) 國家/地區 座標
文森山脈[44] 4,897 南極洲 78°31′31.74″S 85°37′1.73″W / 78.5254833°S 85.6171472°W / -78.5254833; -85.6171472
泰里山 4,852 78°24′42″S 85°51′43″W / 78.41167°S 85.86194°W / -78.41167; -85.86194
辛山 4,661 78°27′49″S 85°43′29″W / 78.46361°S 85.72472°W / -78.46361; -85.72472
柯克派翠克山英文版 4,528 84°20′00″S 166°25′00″E / 84.33333°S 166.41667°E / -84.33333; 166.41667
馬克漢姆山英文版 4,350 82°51′00″S 161°21′00″E / 82.85000°S 161.35000°E / -82.85000; 161.35000

亞洲

山名 高度 (米) 國家/地區 座標
珠穆朗瑪峰[44][注 4] 8,848 27°59′17″N 86°55′31″E / 27.98806°N 86.92528°E / 27.98806; 86.92528
K2[44] 8,611 35°52′52.86″N 76°30′48.43″E / 35.8813500°N 76.5134528°E / 35.8813500; 76.5134528
干城章嘉峰[44] 8,586 27°42′09″N 88°08′54″E / 27.70250°N 88.14833°E / 27.70250; 88.14833
洛子峰 8,516 27°58′00″N 86°56′00″E / 27.96667°N 86.93333°E / 27.96667; 86.93333
馬卡魯峰 8,485 27°53′03″N 87°05′20″E / 27.88417°N 87.08889°E / 27.88417; 87.08889

注解

  1. 基博峰嘅最高點。
  2. 乞力馬扎羅嘅其中一部分。
  3. 係世界上最高嘅火山
  4. 世界最高峰。

引述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竹内 2002.
  2. "Nepal and China agree on Mount Everest's height". BBC News. 8 4月 2010. 原著喺3 3月 2012歸檔. 喺22 8月 2010搵到. {{cite news}}: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3. "The 'Highest' Spot on Earth". Npr.org. 7 4月 2007. 原著喺10 2月 2013歸檔. 喺31 7月 2012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4. "Mountains: Highest Points on Earth".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原著喺3 7月 2010歸檔. 喺19 9月 2010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5. 高3メートル、日本一低い山に…天保山下回る:社会:。読売新聞(YOMIURI ONLINE)。原著喺2014-04-11歸檔。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url-status-date= ignored (help)
  6. 水谷 2006,頁 42.
  7. Baker & Ratcliff 2012, p. 5.
  8. 「山はどうしてできるのか ダイナミックな地球科学入門」p150-152 藤岡換太郎 講談社 2012年1月20日第1刷
  9. 「山はどうしてできるのか ダイナミックな地球科学入門」p120-122 藤岡換太郎 講談社 2012年1月20日第1刷
  10. Price 2017, p. 31.
  11. Price 2017, pp. 32-33.
  12. 12.0 12.1 Price 2017, p. 34.
  13. Price 2017, p. 35.
  14. アイドマ 2006,頁 68-69.
  15. 深田 1982,頁 13-376.
  16.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山岳会「山を知ろう
  17. 水野 2016,頁 121.
  18. 現代地図帳 1988,頁 43.
  19. Price 2017, p. 61.
  20. 篠田 2008,頁 23.
  21. 小林 2015,頁 83.
  22. Kolossov, V. (2005). Border studies: changing perspectives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Geopolitics, 10(4), 606-632.
  23. Van Houtum, H. (2005). The geopolitics of borders and boundaries. Geopolitics, 10(4), 672-679.
  24. Price 2017, p. 6.
  25. Moore, Lorna G. (2001). "Human Genetic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High Alt Med Biol. 2 (2): 257–279. doi:10.1089/152702901750265341. PMID 11443005.
  26. Cook, James D.; Boy, Erick; Flowers, Carol; del Carmen Daroca, Maria (2005). "The influence of high-altitude living on body iron". Blood. 106 (4): 1441–1446. doi:10.1182/blood-2004-12-4782. PMID 15870179.
  27. "El Alto, Bolivia: A New World Out Of Differences". 原著喺16 5月 2015歸檔. 喺2018年7月8日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28. Finnegan, William (2015-04-20). "Tears of the Sun". The New Yorker (Template:Eng).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喺2018-07-08搵到.{{cite web}}: 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29. West, JB (2002). "Highest permanent human habitation". High Altitude Medical Biology. 3 (4): 401–7. doi:10.1089/15270290260512882. PMID 12631426.
  30. "Everest:The Death Zone". Nova. PBS. 24 2月 1998. 原著喺18 6月 2017歸檔. 喺2018年7月8日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31. Price 2017, p. 89.
  32. Price 2017, pp. 81-83.
  33. 坂井他 2007,頁 254-255.
  34. Blyth et,al. 2002 p.22.
  35. "International Year of Freshwater 2003". 原著喺7 October 2006歸檔. 喺7 December 2006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 |deadurl= ignored (|url-status= suggested) (help)
  36. "The Mountain Institute". 原著喺9 July 2006歸檔. 喺7 December 2006搵到.
  37. 37.0 37.1 Price 2017, p. 52.
  38. 「登山的誕生」p83-89 中公新書 小泉武榮 2001年6月25日出版
  39. 「登山的誕生」p105-108 中公新書 小泉武榮 2001年6月25日出版
  40. 「登山的誕生」p113-116 中公新書 小泉武榮 2001年6月25日出版
  41. 「登山的誕生」p48-59 中公新書 小泉武榮 2001年6月25日出版
  42. 梨嘅能量景點士之國山梨觀光網。社團法人山梨觀光推進機構。喺2011-03-06搵到
  43. Randonée 2010, pp. 57-71.
  44. 44.00 44.01 44.02 44.03 44.04 44.05 44.06 44.07 44.08 44.09 44.10 44.11 新詳高等地圖.